前些时日的本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一个数字火炬手自钱塘江上踏着浪花而来,一步步奔向“大莲花”,点燃亚运圣火,这个电视镜头让我眼前一亮——还有,在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内,有个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战队”,为赛事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其中,“笨小宝”是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以进行场馆导览、问答交流等;“笨小逻”是智能警巡机器人,可以进行安全巡逻、异常报警等;“笨小乐”是智能垃圾分类机器人,可以进行垃圾识别、分类回收等。我感觉,真的是体育与科技的高度结合,满满的科技感。
这样的科技感,如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体验到,只不过这一次更高、大、上、全一些。这让我想起,文化与科技、教育与科技、养老与科技、医疗与科技、军事与科技等方面的结合,在我们国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方面还走在世界前面,很值得国人骄傲与自豪。
其实,我更感兴趣的却是科技感满满的人,有科技感满满的人,才会有科技感满满的物。
当今世界,科技感最爆棚的人当属马斯克。这位出生于南非的企业家、工程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旗下公司的星链计划,在争夺卫星互联网市场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他的特斯拉汽车目前在自动泊车、自动辅助变道、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智能识别交通信号灯以及城市场景自动辅助驾驶等智驾功能上领先全球。他的“龙”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开启了太空运载的私人运营时代。他的脑机接口人体试验,如果能够成功实现将人脑与计算机直接连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最近,他的公司宣布即将研发的全用型AI女机器人“猫女”,不仅可永葆青春、美丽、性感,会做饭、不吵架、不离婚、不分财产,关键还会生孩子!据说或将在三年内量产上市,价格低至2万美元以下,这又挑战了什么呢?
在中国,从古至今也有不少科技感强强的人。古代,华佗开创的利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术技术,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都是对世界的重大科技贡献。现代,钱学森顶住美国政府压力,毅然回到新中国领衔研发成功两弹一星;袁隆平一辈子只做提高粮食产量一件事,造福了全世界上亿人;屠呦呦发明的一线抗疟药物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治疗患者数亿人,等等,这些令人尊崇的科学家,他们的科技贡献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在我国,有不少企业家身上也是科技感满满的。比如任正非,他率领华为公司,用科学精神努力打拼几十年,成为影响中国和世界的高科技公司。
还有一位老人,他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企业家,却绝对是最具科技感的人,他就是邓小平。
当年,文革结束后,中国正在寻求改革开放和建设四个现代化国家的新路子。作为国家领导人,他是最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家,知道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极端重要性。1978年3月18日下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些话,让历经磨难的科学家们在会场台下听得热血沸腾,好多人眼含热泪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双手拍得通红。这些话,也让全国各界人士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划时代的改变,一个重视科技、重视人才、重视知识分子的大好局面开始到来。
之后,邓小平在1979年初出访美国,与美国总统卡特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同时还签署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协议。这也是中美两国间第一个学科领域的合作协议,它的签订为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此,牢固的中美科技合作关系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力。
1986年,邓小平亲自决策启动“863”科技计划。该计划选择了包括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从此,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整体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21世纪我国的高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知识,培养了人才。
可以说,邓小平在我国科技工作上的贡献无与伦比。现如今,我们依然享受着邓小平带来的科技红利。
当然,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科技发展的现状,要敢于正视我国科技上与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大旗举得高高,不断改革和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科技感满满的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技产品,用科技强国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